量值的传递与跟踪量值的传递与跟踪是把一个物理量单位通过各级基准、标准及相应的辅助手段准确地传递到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量具,以保证量值统一的全过程。

计量器具复现量值或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量具、仪器、装置。
计量标准器具
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它可按其准确度等级分类,如1级、2级、3级、4级、5级标准砝码。标准器具按其法律地位可分为三类:
(1)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指县以上地方政府计量部门建立的,作为统一本地区量值的依据,并对社会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的各项计量标准。
(2)部门使用的计量标准是省级以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的统一本部门量值依据的各项计量标准。
(3)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是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建立的作为本单位量值依据的各项计量标准。
工作计量器具:工作岗位上使用,不用于进行量值传递而是直接用来测量被测对象量值的计量器具。
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考核量值的一致性。
检定:检定是指用高一等级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对低一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评定被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合格的目的。一般要求计量标准的准确度为被检者的1/10~1/3。
校准:校准是指被校的计量器具与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相比较,以确定被校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有时也包括确定被校器具的其他计量性能)的全部工作。一般而言,检定要比较准包括的内容更广泛。 计量检定定义:
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等。它是进行量值传递的重要形式,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或其它法定授权的组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精确度、稳定性、灵敏度等),并确定或证实技术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称检定。其中检定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国家检定规程是检定工作的依据。计量基准是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的简称,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以下简称行政执法)是指县级以上(含县,下同)政府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依照技术监督(计量、标准化、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下同)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监督检查和查处违法行为的活动。

计量检定分类
计量检定按照管理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以下五种:(1)周期检定,即对使用过一段时间的计量器具进行的定期检定;(2)出厂检定,即制造计量器具的企事业单位在销售前进行的检定;(3)修后检定,即对修理后的计量器具在交付使用前进行的检定;(4)进口检定,即进口计量器具在海关验放后由有关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的检定;(5)仲裁检定,即以裁决为目的的检定。按管理性质不同,可分为强制性检定和非强制性检定,两者又统称为计量法制检定。

计量检定方法
1)整体检定法:整体检定法又称为综合检定法,它是主要的检定方法。这种方法是直接用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来检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优点整体检定法的优点:简便、可靠,并能求得修正值。如果被检计量器具需要而且可以取修正值,则应增加计量次数(例如把一般情况下的3次增加到5~10次),以降低随机误差。整体检定法的缺点:当受检计量器具不合格时,难以确定这是由计量器具的哪一部分或哪几部分所引起的
2)单元检定法:单元检定法又称为部件检定法或分项检定法。它分别计量影响受检计量器具准确度的各项因素所产生的误差,然后通过计算求出总误差(或总不确定度),以确定受检计量器具是否合格
3)检定特点
1检定的对象是计量器具;
2检定的依据是法定要求,在我国就是指“计量检定规程”的属要求。主要评定的是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度、灵敏度等基本计量性能,以及影响准确度的其他计量性能如零漂、线性、滞后等,有些测量动态量的计量器具还需评定动态计量性能(如频响、时间常数等) ;
3检定的目的是实现量值的统一,确保量值的溯源性